线上服务咨询
给电池穿上“防弹衣” 千亿级产业加速崛起
发表时间:2025-09-03
文章来源:admin
浏览次数:
齐鲁网·闪电新闻9月3日讯 在全国锂电产业竞速的赛道上,卫蓝海博依靠技术突破,给电池穿上“防弹衣”,掀起一场“安全革命”。企业不仅率先实现半固态储能锂电池量产,更带动产业链上下协同、加速奔跑。
放眼全国,锂电产业已成为各地竞相布局的新赛道。而山东,这片曾经的工业沃土,正悄然成为锂电创新与投资的热点。今年上半年,山东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35.7%,增势强劲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跃迁中,“淄博造”半固态电池脱颖而出,成为储能领域一张闪亮的“山东名片”。
记者在采访现场拿到一块锂电池,与传统的液态锂电池不同,它是半固态的锂电池。而像这样的储能集装箱上有5000多块这样的锂电池,一小时的发电量就可以满足1000多户居民一天的用电需求。更令人想不到的是,这样的一块电池,不管针刺、枪击都不会发生起火、爆炸,安全感满满。
卫蓝海博(淄博)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徐航宇说:“发生安全问题,最本质的也是活性材料跟电解液发生副反应才导致热失控的过程。半固态电池最核心的措施就是通过少量的固态电解质,在活性材料表面去构筑一个保护层,好比给活性材料穿一层超薄的‘防弹衣’一样,副反应就变得难以发生。 ”
尽管固态电池具备能量密度高、安全性强、寿命长等优势,但多年以来,它的产业化之路始终步履维艰,尤其在储能领域,很难找到平衡成本与性能的最优解。卫蓝海博(淄博)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经理陈坤说:“固态电池固化的程度越高,它的安全属性也就越高,但是成本也就会更高,在储能场景上不会被客户所接受,因为对成本要求还是比较苛刻的,所以我们会在技术基础上进行固化程度的调整。”
瞄准这一产业痛点,卫蓝海博果断确定半固态路线。他们的战略眼光,也迅速得到了淄博市的响应。政府没有简单“单点招商”,而是以链式思维展开布局,向上匹配材料企业,向下对接应用龙头——真正让产业链“串珠成链”、滚动发展。淄博高新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党组书记、主任闫飞说:“如果我们只招引一家电池企业,它的存活能力是很差的。我们根据它又去联系了半固态电解质的生产企业,在下游,我们找到了当时全国集装箱储能出货量最大的企业,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半固态电池的产业链。”
有了上下游的紧密配套,卫蓝海博放开手脚加快研发。从280安时到314安时,电池容量不断提升,成本却压降至与液态电池相当,快速打开市场。但去年314安时电池订单激增,良率却一度跌至65%,成为量产路上的“拦路虎”。卫蓝海博(淄博)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工艺部经理彭宏利说:“客户反馈,对比同行,他们都要求设计容量到320Ah~330Ah,所以说我们就通过去优化一些原材料克容量指标,设备参数从之前的2000个管控要点,提升到4000个管控要点。容量从317Ah提升到320Ah,良率从65%提到了目前97%以上。”
经过工艺和设备的升级,今年,卫蓝海博年产3.4GWh的自动化产线实现满负荷生产,订单排到年底,314Ah半固态锂电池成为下游储能企业的抢手货。淄博景能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牛立升说:“寿命周期更长,能够做到七到八千次的充放电循环,使用时间能够突破10年。电站在整个投资回报方面就会更好。”
如今,卫蓝海博已在固态储能电池领域占据国内90%以上市场,性能与成本双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眼下,企业正筹建新产线,预计建成后年产能将突破10GWh,年收入可达40亿元。卫蓝海博(淄博)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强说:“持续深耕山东新能源的产业沃土,持续向新一代大容量固态、半固态电池技术攻坚突破,用科创硬实力擦亮山东产业名片。”
记者手记
从技术“无人区”到产业“主战场”,卫蓝海博的成长,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创新突围,更是一场由政府搭台、链主引领、上下游共舞的产业生态实践。正是依托这样的产业共同体,“山东造”正悄然重塑能源世界的未来格局。
放眼全国,锂电产业已成为各地竞相布局的新赛道。而山东,这片曾经的工业沃土,正悄然成为锂电创新与投资的热点。今年上半年,山东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35.7%,增势强劲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跃迁中,“淄博造”半固态电池脱颖而出,成为储能领域一张闪亮的“山东名片”。
记者在采访现场拿到一块锂电池,与传统的液态锂电池不同,它是半固态的锂电池。而像这样的储能集装箱上有5000多块这样的锂电池,一小时的发电量就可以满足1000多户居民一天的用电需求。更令人想不到的是,这样的一块电池,不管针刺、枪击都不会发生起火、爆炸,安全感满满。
卫蓝海博(淄博)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徐航宇说:“发生安全问题,最本质的也是活性材料跟电解液发生副反应才导致热失控的过程。半固态电池最核心的措施就是通过少量的固态电解质,在活性材料表面去构筑一个保护层,好比给活性材料穿一层超薄的‘防弹衣’一样,副反应就变得难以发生。 ”
尽管固态电池具备能量密度高、安全性强、寿命长等优势,但多年以来,它的产业化之路始终步履维艰,尤其在储能领域,很难找到平衡成本与性能的最优解。卫蓝海博(淄博)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经理陈坤说:“固态电池固化的程度越高,它的安全属性也就越高,但是成本也就会更高,在储能场景上不会被客户所接受,因为对成本要求还是比较苛刻的,所以我们会在技术基础上进行固化程度的调整。”
瞄准这一产业痛点,卫蓝海博果断确定半固态路线。他们的战略眼光,也迅速得到了淄博市的响应。政府没有简单“单点招商”,而是以链式思维展开布局,向上匹配材料企业,向下对接应用龙头——真正让产业链“串珠成链”、滚动发展。淄博高新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党组书记、主任闫飞说:“如果我们只招引一家电池企业,它的存活能力是很差的。我们根据它又去联系了半固态电解质的生产企业,在下游,我们找到了当时全国集装箱储能出货量最大的企业,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半固态电池的产业链。”
有了上下游的紧密配套,卫蓝海博放开手脚加快研发。从280安时到314安时,电池容量不断提升,成本却压降至与液态电池相当,快速打开市场。但去年314安时电池订单激增,良率却一度跌至65%,成为量产路上的“拦路虎”。卫蓝海博(淄博)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工艺部经理彭宏利说:“客户反馈,对比同行,他们都要求设计容量到320Ah~330Ah,所以说我们就通过去优化一些原材料克容量指标,设备参数从之前的2000个管控要点,提升到4000个管控要点。容量从317Ah提升到320Ah,良率从65%提到了目前97%以上。”
经过工艺和设备的升级,今年,卫蓝海博年产3.4GWh的自动化产线实现满负荷生产,订单排到年底,314Ah半固态锂电池成为下游储能企业的抢手货。淄博景能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牛立升说:“寿命周期更长,能够做到七到八千次的充放电循环,使用时间能够突破10年。电站在整个投资回报方面就会更好。”
如今,卫蓝海博已在固态储能电池领域占据国内90%以上市场,性能与成本双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眼下,企业正筹建新产线,预计建成后年产能将突破10GWh,年收入可达40亿元。卫蓝海博(淄博)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强说:“持续深耕山东新能源的产业沃土,持续向新一代大容量固态、半固态电池技术攻坚突破,用科创硬实力擦亮山东产业名片。”
记者手记
从技术“无人区”到产业“主战场”,卫蓝海博的成长,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创新突围,更是一场由政府搭台、链主引领、上下游共舞的产业生态实践。正是依托这样的产业共同体,“山东造”正悄然重塑能源世界的未来格局。